网上有关“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梦回卧龙台
陈光建
前 言:
写得好的文字,多半是梦境 ,一部《庄子》,半在梦中 。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回首之际 ,正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原来 ,你几十年的经历,只是一场梦,这梦早已隐在身后云雾遮掩的翠微中了。
年近七旬 ,一些事情已经力不从心。要不要回卧龙台?几番预备,又几次放下,最后决意不再回去。因为 ,离开四十多年后,一切都已沧桑巨变,我怕现实的改变会让自己失望,对卧龙台的思念 ,还是让它留在梦里吧 。
西藏米林县卧龙台,我当兵五年生活的地方。人的一生,有几个五年?而那五年 ,从十七岁到二十二岁,正是人生多梦的年龄,所以 ,我把自己的青春之梦留在了卧龙——一个真实的桃花源。时下的人,到处寻找世外桃源,有人将米林列为香格里拉深处的桃花源 ,人类最后的秘境 。更有人,走马观花一回,就敢写有关米林的文字。依我说 ,你没有在那里经历几个寒暑,千万不要写,如果一定要写,那样的文字留给人的感觉 ,就两个字——浅薄。没有用双脚丈量过西藏的大山,没有喝过雅鲁藏布江水,最好不要说你去过西藏 。
米林 ,在藏语里是“药洲”的意思,卧龙,则表示前面有连续的河湾。卧龙台 ,是一片因地震,泥石流冲击形成的江边扇形台地。台地背依更登更雪山,面向雅鲁藏布江 ,海拔2900米 。台地背后的大山,随着海拔增高,依次是灌木林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最高处是大半年时间积雪的雪峰 ,雪峰上有一个高山湖,是台地水源的源头。想想,喝了四 、五年纯净的雪峰融水 ,你还有什么遗憾?
卧龙台左侧有一条沟可以通向雪峰,一次执行任务,队伍走了半天才到山腰。从高大的 ,披满松萝树挂的云杉间放眼望去,江北群山逶迤,雅江如带 ,俯瞰山下团部的房屋,小似积木,人 ,大概细如豆粒了 。台地右侧往上也有路可以登山,一条小径在原始森林间盘旋,六个小时只能走到半山,记得五年时间中只因训练登过两、三次 ,早上六点上山,中午才抵达半山平台,稍事休息后原路返回 ,回到营地已是下午四点过。不过,在缺氧的高原地区负重登山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
台地上是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部司、政、后机关 ,以及团直属特务连,通信连,炮连 ,卫生队驻地。沿着306省道往西,在台下左拐上坡,一条土路 ,途经炮连,卫生队,可抵达卧龙台三十三团团部驻地 。团部大门是一座木制牌坊,横额书写着抗大校训“团结 ,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牌坊左侧有岗哨亭。大门外原来没有操场 ,不远处有一条水渠,水渠下面就是青稞地 。一九七三年以后才扩出一个大操场。
进团部大门,左边是特务连炊事班的柴堆 ,往里是猪圈。右边是团部军人服务社 。往上,是一条有坡度的中轴路 ,路边开水渠 ,两旁种了杨树。中轴路左右,是对称的一排排干打垒铁皮瓦覆顶的营房。左边第一排营房是司务长,上士住房 ,往东依次是炊事班宿舍,连队饭堂兼礼堂,饭堂正面墙上是毛主席像,两旁是隶书语录对联: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我的手笔。饭堂往里是伙房。伙房外有水池 ,刲木为槽,从半山水渠引水注入其中,是我们的饮用水源 。水池边有两株粗大的桃树 ,常有喜鹊停留枝头,是我的吉祥树。听到喜鹊叫时,多半有家书寄到。水池坡下有两间小屋 ,是连队澡堂,一年中,仅春节前开放。过水池往东是厕所 。厕所建在坎上 ,立以木柱,上搭木板,围以木条 ,无顶,极简陋。附近有两株杜梨树,春季花开,蜂蝶频来 ,方便时亦可观景,战友戏称是享受六星级待遇。饭堂对面那排营房,从右至左依次为连长 ,指导员住房;连部司号员,卫生员,文书住房;警卫排三个班住房 。右边第一排营房往西 ,依次是工兵排四个班住房,对面从左至右是连队主副食仓库;军械仓库;副连长,副指导员住房;侦察排三个班住房。工兵排和侦察排住房之间的空地上 ,种有五株苹果树。往西有小路通后勤各股和仓库,路旁也有桃树 。整个营区就修建在桃树林中。
中轴路往上,依次是司令部各股 ,政治部各股和团首长驻地。路尽头有操场,操场南面有一座台子,用作首长讲话,文艺演出 。操场左边是通信连驻地 ,营房外也有两株桃树。操场右边有路上山,可到特务连菜地,菜地往上大约一华里 ,是烈士陵园,再往上就是原始森林了。
桃花源里一定要有桃花,又是三月 ,卧龙台的桃花含苞了,因为海拔的关系,卧龙的桃花开得比内地迟 。花开之前 ,春水未涨,雅鲁藏布江流速舒缓,远远望去 ,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缭绕在喜马拉雅群山之间。
一九七一年四月底,我到达卧龙台时,桃花已经谢了 ,第一次看见桃花,是在七二年的春天。那个春天,我在离卧龙台以西二十公里 ,大森林旁的本宗渡口执勤。清晨,站在渡口江边,可以看到对岸本宗村和嘎塘村一带灿若云霞的桃花 ,那是一抹飘在山腰的粉色轻纱,隐约处就是一个真实的桃花源 。目光所及,不是激动 ,而是刻骨铭心,这幅画面已经永存记忆,难以替代。我不忍将心中的小舟划向彼岸 ,让这记忆永远是梦吧。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 。“仿佛若有光,……竟迷所在”。
(未完待续)
(注: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陈光建: 四川成都人,祖籍安徽嘉山。1971年入伍,1976年退伍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直属特务连文书兼军械员。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清远堂遗笺》一书作者 ,《印鉴-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特邀编委。《成都文物》,《文化成都》自由撰稿人 。
徐无闻先生已去世十五个年头了。1995年 、1998年在成都重庆等地先后举办了先生遗作展和学术研讨会,对其学术思想和艺术成就作了高度评价。缅怀其清音宿德 ,必能激励后学向上之心 。他去世后,先后出版了《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器鼎》、《徐无闻印存》 、《徐无闻论文集》等。《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徐无闻诗集》等正在出版。这样的立体展现徐先生的各项成就,世人会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一位学者型艺术家的动人风采。本文拟就徐无闻先生的书学思想作些研究 ,接续前几届的研讨会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
徐无闻先生的书学思想形成时期可分三段:
(1)30岁以前为酝酿时期,广采博取 ,注重对技法的研究,形成注重“力、势 ”的技法论。
(2)30-50岁为成熟时期,博观约取 ,形成自己偏重“醇雅”风格的书意论。
(3)50岁之后为发展时期,多有创见,力求创新,形成“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的创新论 。
一 、技法论
徐先生对沈尹默的“运腕论 ”等观点体会较深,在结合古人论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取精用宏 ,形成了自己的技法论。他认为,对书法技巧的讲究是成就个人风格的前提。主要观点有:
(一) 悬肘悬腕论
古人也强调“悬肘悬腕”,如清末徐谦《笔法探微》就论肘力:“故习用肘力 ,又必须悬肘 。所谓肘力虽在于运肘,而力实发于背”。古人用笔须用一生之力为之。这是总说,而实际操作中具体该该怎样呢?徐先生曾专门请教过沈尹默先生 ,始悟用腕之妙,在于腕肘悬空,以增大运转范围 ,这主要奠基于它对褚遂良的楷书的研究 。他把高执管,悬肘悬腕作为训练书法笔力的基础。沈尹默说过:“用笔之要,首在提按;按提得宜,性情乃见 ,所成点画,自有意致。 ”徐先生在上海看到沈先生的亲自示范后,对用笔的体会更深了 。
(二)力、势论
古人论述“力”与“势”不少 ,但都比较抽象。如传蔡邕所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张旭所云:“力妙在执笔”、“勿使拘挛”等语,都有参考价值。徐先生认为 ,力度关乎生命感,要巧妙准确的表达。第一,要利用笔的自然弹性 ,如他在重庆定作的猪鬃笔,弹性较好,纵横合宜 ,书者可以摧刚为柔或化柔为刚,写出有体积感的线条来,使点画有跃出纸面的立体感 。第二,应在中锋之外 ,加强侧锋和涩笔。他认识到中锋是重要的,却不能尽书道之妙。涩笔和侧锋是靠人为的外力所致,丰富了用笔取势 。他在论述褚书时也说:“我过去迷信中锋 ,王羲之的《丧乱帖》临了若干遍也不像,后来反复揣摩,才确认其中侧锋相当多 ,特别是‘痛贯心肝’那几个字,确是笔尖侧在一边疾速画成的。于是高提笔管,侧锋急写 ,果然就像了一些 ”。我们观其晚年所临《书谱》全本,费三日之功一气呵成,形神皆备 ,确是中侧互用而成 。第三,他认为力从势中来。徐先生改沈老的“得笔”说为“得势”说,实际上是对汉晋书论的继承和发扬。崔瑗《草书势》是我国第一篇书论,就以“势”论书 ,蔡邕《九势》 、卫恒《四体书势》都有对字势的研究 。不过语言过分华丽,难以了悟。张怀瓘认为“作字必先识势 ”和康有为“得势便,则已操胜矣”的论述 ,历来受到重视。徐先生则更具体阐述了“势”的作用,势靠用笔的节奏感来把握,以意行笔乃得 。他说:“折衷丰富多变的点画 ,为什么能够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矛盾的混乱呢?诀窍在两个字:‘力’、‘势’。力是笔力,也就是前面所说印印泥所产生的书 ,下笔又陡又快,行笔过程中,横画不手拖 ,竖画不直下,收笔利落而不沾滞。势是笔势、形势,善于用力,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便是得势。变应繁多的点画就靠这力和势统一起来 。 ”他认为力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本质特征之一 ,而神采不过是力感的旋律表现。他自己的行草中反捺点非常有特色,迅捷弹出如隼尾,被认为是“徐体”书法的特征之一。
(三)功底论
徐先生喜欢用韩愈“不病无闻 ,病其晔晔”的古训来教诲弟子,反对急功近利 。1991年曾对我说:“要多临帖,多练腕肘力量。到五十以后就可以随便写 ”。看似寻常的一句话 ,实际上包括对我的鼓励 。他在《秦汉篆隶简论》自叙了其学篆四十余年乃悟篆书三昧。悬肘小楷练腕肘,笔力坚劲,功夫扎实 ,就可以书写任何书体。1990年带书法研究生及其家属八人到山东 、安徽、江浙等的进行专业考察,一路为接待单位写字酬谢,常常一书而成 ,很少败笔,令人叹服 。回想来后在假期写信与我说:“书法这门艺术,要成功非靠功力不可,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至今被我引为座右。1993年易箦之前通临《书谱》后记曰:“余昔年临书谱皆以废纸弃而未存,癸酉岁二月大病初起,居成都穷三日之力得此临本一通 ,姑存之以验他日进境 。”可见其勤苦如此,不知老之将至。为了积累功力,他认为具体应做到:(1)必须对最精到的作品下工夫。(2)对最豪放的作品也要深入研究。(3)通临古代名家经典作品 。他在论篆隶临摹时说 ,初学者不可侈谈高古,更不应追求怪奇。他反对初学者的“逸笔草草 ”,不求精到。在《论谢无量书法》诗中云:“心手相忘意自仙 ,啬翁诗卷云金丹 。世人苦被虚名误,笔不生风画虎难”,就是对那些走终南捷径的人的告诫。他在对人们写篆书时 ,为求藏锋而剪去笔尖的作法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缺少提按顿挫,流于俗气。
二、书意论
书意,简单的说是隐于书法形象中的高妙意趣或艺术境界 。徐先生认为 ,在书法技巧熟练后,就必须讲究书意的表达,即表现书家生命意识的那种观念。为此 ,徐老认为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心手相忘,二是书要有韵,三是修养自来 ,四是作字贵熟。心手相忘,不计功利就能自由的表达 。他在游绍兴诗云:“放浪山川少长集,永和当年此流觞。天机妙会忘心手 ,何计千秋论短长”。王右军书晚年书乃妙在超然于俗世之外 。“逸少风规未远,我来依旧见崇山。 ”这里可见其志趣。他赞赏赵熙书法“豪杰挺然风气外”,他论黄山谷诗曰:“涪翁书味果何似?或似回甘双井茶。我欲亲来瞻祠宇 ,非求悟道吃桃花 。”简约玄淡之美,妙在心灵之远。他评《倪宽赞》为伪书时说,此碑缺少褚书诸碑的峻拔精劲,丧失了初唐所存留的六朝古意。这“古意”就是那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韵 ” 。他说:“笔法可以在临池中揣摩中获得 ,笔意就还要书法以外各种修养。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好些学者所作的篆隶 、笔意醇雅优于专门书家 ,原因即在于此。”许多青年故意追求“熟后生”,不明究竟,写得离奇古怪 ,反而生疏 。徐先生认为,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中来 ,有气则自有势的观点,反对“任笔为体,聚墨为形 ”。他在评王铎行书卷时说:“由于书艺精熟 ,规矩谙于心胸,随着笔的自然运行,也就形成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追求“精熟”本是宋代以来理学家们普遍的读书准则,精思邃密 ,沉潜理性,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徐先生认为“熟 ”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序《戴明贤书法集》说:他的书、刻 ,学古而不泥古,没有取貌失神的匠气。他领会到‘书为心画’的真意,用书、刻来抒写情性 ,纯朴自然 。他反对写篆书烧去笔头的做法。他说:“烧笔头之所以错误,是不懂得篆书乍看是有提无顿,起止藏锋 ,但实际上仍然有提有顿,起止分明,只不过是潜气内转 ,含蓄不露而已。”这里强调了隐藏的笔意,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三 、创新论
徐先生认为创新是目的,是书法发展的客观规律,一部书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
创新有两个基本点:(1)创新很难。(2)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论,“转天机妙会 ”论等观点。
(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论
这句孙过庭的名言 ,徐先生借来表明自己的书学主张。他在用朱文刻完后作边款曰:“此八字,是吾箴‘行无惑,必有成” 。这主张成为他终身信守的目标。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 ,书法、篆刻要得到提高,一要脱俗,二要避免匠气 ,泥古不化,仅得皮毛。不师古人,根基不牢 ,只有二者结合揉进时代精神,方能创出风格 。刀法、笔法次之。对于处理古今的关系问题,先生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才可靠。学习古代精华,克服今人缺陷都是同一道理 。学古要“师心而不蹈迹 ”。他对清道人李瑞清等人开创的“颤笔”法 ,为求高古而故作夸张的做法表示自己的看法:“我并不绝然反对颤笔,但无一笔无一字不颤,就不足取了 ,书贵自然,这条书法艺术的很重要的审美原则,应当努力追求 ,不应该故意违背。”他认为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要遵循二千多年的书法发展道路。于右任 、谢无量等都没有说过创新,而实际已创新了 。而创新就是要写出典范作品 ,那些涂鸦之作,鼓弩为力的行草,实际上是徒有其表。他在《题赖深如画》中曰:“草书虽似醉僧狂 ,不写芭蕉为惜凉。好鸟窥人长未去,清音婉转墨生香 。”草书也是心灵之产物,并不是外在的颠狂形态,识者自知。
(二)“天机妙会 ”论
要创新 ,除了对古碑帖要精研穷究外,还要行万里路,妙会天机 ,扩充胸次,开阔眼界,都是创新的必要准备。1990年带来研究生们考察泰山金刚经大字、铁山摩崖石刻、山东石刻博物馆 、安徽文房四宝生产地等 ,不避艰难,写诗数首,乐而忘倦 。如《黄山纪游诗》云:“壑深山峻兴云雨 ,土薄石坚长劲松。奥秘天留谁有会,立身行事可成功。”此诗多书给青年索书者,寓意自深 。他的印章中多有“无限江山”、“江山到处堪乘兴 ”、“算如今溪山胜处甚时重到”等语 ,表达出对祖国神奇山川的向往,得江山之助,养天地正气,是书家人格完善的必要手段。拜访求教名师 ,也是外出的内容之一。1990年过山东时,徐先生绕道拜访蒋维崧先生,并赠送刚出版的《东坡选集》作为见面礼 。周虚白教授在《徐无闻墓志铭》中云:“虽继承家学而转益多师……或日夕过从 ,或闻道往返,皆执恭谨阀奥筊,故能成其深;历览山川参稽古迹 ,得自然之薰助,故能成其大。有继承而后有创造,有实践而后有会通”。此语概括准确 ,毫无漫夸之词。徐先生认为吴丈蜀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侈言自己创新而颇得天趣 。有才气而不矜才使气,看似平淡无奇而韵味攸长。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
四 、修养论
徐先生认为,任何艺术到了一定境界 ,都是修养的结果 。在他主编的《书法教程》中说“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艺术、学问。从书写的成果看是艺术,从怎样写的方法、要求、法度,以及内容 、气质、神采、鉴赏等各个方面看,则是要求极高 ,涉及极广 、涵蕴极深的一门学问。 ”这个观点第一次明确将书法艺术定位于修养的学问,可谓揭示了传统艺术的要义 。为此,徐先生强调四点:
(一)作书先立品论:自新儒学在宋代建立起理学体系以后 ,理学书论强调理想人格,涵咏圣贤气象、寻求孔颜乐处、培养浩然正气,获得天人合一的伟大目标 ,为近古时期的士人们找到了具体而抽象的奋斗目标。
(二)以学养艺论
徐先生认为作为学者型书法家,书法作品应该具有书卷气 、金石气。他赞赏刘熙载“书贵清而厚”之说,提出了“品高学富说” 。他在《题杨守敬〈学书迩言〉》云:“心画由来可通神 ,要在品高积学富。百帖千碑费鉴裁,持论平实各有悟。 ”
(三)名实相符论
“名”与“实”历来是书家所注重的问题,关乎身后之影响 。徐先生主张实至名归 ,反对浮名、恶名。君子务本,取之有道。他在论马叙伦书法诗曰:“书无大小肘悬空,度世金针马石翁。但使身心俱受益,虚名不过耳边风 。 ”赞颂了马先生的不慕名利而设利于书坛的可贵精神 ,实际上也是他自己追求的写照。
(四)书外求书,印外求印论
徐先生强调字外功夫,印外功夫 ,虽然是小道末技,也要对中国哲学精神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充分体会书道的要义。他在篆刻史中强调:“黄牧甫的印很质朴 ,显得高古 。清印边款发达与金石学发展有关,多方面吸取营养,决不是一块石头一把刻刀所能成家。”这已经揭示出艺术大家普遍的成功之道。他评价易均室先生曰:“他的篆书气度醇雅 ,结体奇逸,行笔秀劲”,就是推崇易先生的字外工夫深厚对书印的促进 。
五、风格论
对书法的风格的追求 ,就是对书家个性的追去。徐先生曾多次对学生说,最精工他要搞好,最狂放的他也要攻下来。他五十后就开始了大草的临习和创作 。尤其对怀素 、张旭和黄山谷的草书临摹最勤奋。而他的临摹更便于文人的抒情风格,追求意气和韵趣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瘦硬通神论 。
(二)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论。
(三)醇雅论。
徐先生认为,学者书家应该靠自己的修养来驾驭情感,不应该追求狂野怪诞 ,要以体现自己的性情为上。徐先生在文中多对学者多所赞赏,以“醇雅”一词评之 。如多次说学者所作的篆隶,笔意的醇雅多优于专门书家、易均室的篆书气度醇雅 ,结体奇逸,行笔秀劲。醇者,纯而厚也 ,雅者,清而正也。徐先生认为,醇雅应有多方面的特征:
第一 ,醇雅应反对甜俗,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
第二,醇雅有有奇崛的特点。
第三,醇雅应有“雅逸 ”之特点。
徐无闻先生的书学思想 ,是来自于深刻实践的理论结晶 。先生一生瑰意奇行,卓立不凡,抱着人弃我取的精神 ,一生追求学院精神的回归,努力倡导学者之风。学院精神是现代人在建构于古人对话中获得的最理想的目标,也是现代人在盲目追求创新中自身观念失落后的必然归宿。
时至今日 ,徐先生的书学思想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仍然日久弥新,焕发出奕奕光彩 ,愈加灿烂夺目,这是大家所感到十分欣慰的 。
关于“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凝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梦回卧龙台: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