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

网上有关“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有很多的,如秦始皇陵、诸葛亮墓、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 、明孝陵等 。

1、秦始皇陵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13]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记载 ,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 ,并挖掘了帝陵。

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为了笼络天下人心 ,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着令20户人家住在秦陵附近 ,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 ,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护。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稳 。《汉书·刘向传》记载 ,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 ,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 。对《汉书》所记 ,《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新莽末年,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 ,将发掘出的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 。

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又盗掘秦陵。

唐代末年 ,黄巢攻入关中 ,秦始皇陵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明人都穆《骊山记》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 ,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 ,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 。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 ,项羽、黄巢皆尝发之 。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都穆《骊山记》中所记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新 、旧《唐书》均不见记载 ,所以,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五代时军阀温韬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 。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 ,下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 ,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 。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发现盗洞后将洞口用实物封死不留痕迹 ,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但这样重大的事情,地方志却没有记载 ,所以可能是现代版本的“牧羊人寻羊烧之”。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局混乱 ,社会动荡,在陕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 。刘镇华是河南军阀,发迹于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1926年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 ,将杨虎城、李虎臣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有好几万人,时称“二虎守长安 ”。刘镇华盗秦陵就发生在其主政陕西期间 ,并且 ,被其盗掘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秦陵 。

除刘镇华外,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 ,孙连仲是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是在盗陵。

以上盗墓者都没有方法成功 。

2、诸葛亮墓

墓地传说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 ,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 ,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 ,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 ,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 ,终于体力不支 ,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 。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 ,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 。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 ,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 ,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

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 ,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导演”了这出戏剧 ,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曹操与孔明 ,都采取了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但前者被认为是一种“奸诈 ”,后者则被理解为“机智” ,其中的微妙之处,颇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

其他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到了墓前的游客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 ,墓地顶上居然长出了一颗高大的黄果树,中国这么久的文化传统,是不会在墓的上方种树的 ,然而却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

因此后人就展开了联想,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妻子黄阿丑对丈夫的一片真心,便化身为一棵黄果树 ,在心爱的丈夫的墓上,为他遮风挡雨,庇护着他。

3 、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

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1300多年之中 ,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 。然而时至今日 ,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 ,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地宫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好的陪葬品 ,其实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 ,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 ,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

事实是,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 、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 ,纷纷抄着铁锹 、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 ,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 ,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 ,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 ,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 ,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 ,成为龙卷风 ,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 ,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 ,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 ” ,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 。这条隧道是由堑壕(露天)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1959年至 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乾陵隧道进行了勘查与试掘 。特别是1960年3月对隧道进行了大面积揭露 。揭露的情况表明,乾陵的这条隧道露天部分全长63.10米 ,宽3.9米;位于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梁偏东处。呈斜坡形状。

内部结构是用一至二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彻 。共叠砌了39层。表层约用410块石条。石条与石条上下、左右之间均以铁细腰挂板 、铁棍拴拉,然后再在其缝隙之间浇灌铁浆,从而使石条之间不能移动 ,成为一体 。

4、明孝陵

皇家陵墓历来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 ,奇怪的是,明朝灭亡以后,明孝陵地面建筑在历次战火中毁坏殆尽 ,庞大的朱元璋墓孝陵地宫却保存完好。那么,为何这些盗墓者从未得手呢?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墓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 。

在一本古书中记载清嘉庆年间 ,有百余人乘夜色集体盗掘明孝陵,结果挖到了异常坚硬的青石就再也挖不下去,天亮被官府发现了。

朱元璋墓明孝陵为何能在数百年间躲过贼手?理由如下:

一.防盗措施好

自1997年起 ,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

二.内部构架好

朱元璋墓明孝陵采用横向凿入山体 ,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 。

三.设计独特

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 ,且墓道偏在一边 。

朱元璋墓明孝陵宝顶封土堆下铺有一层厚厚的圆润的鹅卵石 ,这是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

四.历史机缘

清朝建立后 ,通过保护朱元璋墓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康 、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 。

五.地理位置

朱元璋墓明孝陵离南京城太近了 ,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 ,只有无功而返。

盛京作为清朝的肇兴之地,除了建有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之外,还有一批跟随太祖、太宗创业的开国功臣 ,死后也埋葬在盛京城的周围,距城五里至几十里不等。限于满族风俗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墓葬一般规模都不大 。由于实行火葬 ,随葬品也不多 ,但却普遍建有墓园,有享殿、石供桌和围墙等,并派有专门的守墓户为其看护。为旌表他们的功绩 ,顺治和康熙年间,曾为他们敕建了墓碑,康熙 、乾隆帝东巡时 ,曾去祭奠,并撰有御制祭奠诗。

近年来,随着沈阳市区的扩大 ,这些墓葬有的被发现并经考古发掘,但多数遭到破坏,有的具体位置已难寻觅 。现据考古资料以及《盛京通志》《沈阳县志》和《奉天通志》的记载 ,将这些墓葬的情况和大体位置简述如下:

岳托墓岳托系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子。崇德元年(1636 年) 晋封和硕成亲王,不久,因罪降为多罗贝勒。崇德三年(1638 年) 十一月 ,因病卒于军中 。其墓在沈阳城(指清代沈阳城 ,下同) 南五里,南塔之西,即今沈河区文化路南沈阳药科大学附近。墓为砖石火葬墓 ,墓前有享殿三间及石碑。碑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敕建,龟趺座,碑首为四龙盘结 ,碑身周边浮雕赶珠龙纹,碑文为满汉两体文字,记述岳托生平功绩 。岳托墓及墓碑均在建筑施工中毁坏 ,今已不存 。

额亦都墓碑

额亦都墓出土青花罐

额亦都墓为福陵的配葬墓,位于福陵东北约五里的山梨村。额亦都姓钮祜禄氏,年轻时即跟随努尔哈赤起兵 ,南征北战,是军功卓著的开国元勋,后金“五大臣 ”之一。天命六年(1621年) 卒于辽阳 ,享年六十岁 ,太宗时追封为弘毅公 。初葬辽阳,后金迁都沈阳后,移葬沈阳城东十五里山里红风岭之阳 ,陪葬福陵。墓园坐落在铺虎岭南坡,前面有一座人工挖掘的风水泡。砖砌围墙,南北长七十米 ,东西宽五十米 。门内有一座木构牌坊,正面有五间享殿,享殿后又是一进院落 ,前面立有五座九眼透龙碑,后面有两个圆形大坟包,都以花墙围绕 ,东边埋的是弘毅公额亦都,西边埋的是他的第八子忠义公图尔格。因钮祜禄氏后改郎姓,所以 ,当地称其为“郎家坟 ”。“文革”时 ,墓园和墓碑均遭破坏 。1981年10月,沈阳市文物普查时,在东陵区(今浑南区) 英达公社山梨村发现五块断碑 ,经拼对,确认是两甬墓碑,一甬是弘毅公额亦都的墓碑 ,另一甬为额亦都之子忠义公图尔格的墓碑,两碑立碑时间均是顺治十一年(1654 年)。当时,文物工作者还从村里征集到该墓出土的一件青花四棱开光海兽寿字纹瓷罐 ,这应该是当时埋葬骨灰所用的骨灰罐。

费英东墓碑

费英东墓为福陵的陪葬墓,位于沈阳城北五里,东陵区(今浑南区) 前进乡二台子东土岗上 ,介于福陵和昭陵之间,俗称“驸马墓” 。墓园原建有围墙、牌坊 、享殿、坟冢二座、石碑二甬,今均已无存。费英东姓瓜尔佳氏 ,其先世为苏完部长。努尔哈赤起兵后 ,随父率所部归附 。每战必“身先士卒,战必胜,攻必克 ” ,深受太祖钟爱 。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设立八旗时,为左翼固山额真,授辅政五大臣及一等大臣。天命五年(1620年) 授为三等总兵官 ,不久病逝于界凡城,享年五十六岁。费英东墓初建于界凡城附近,天聪三年(1629年) 建福陵时以亲信大臣陪葬 ,遂将其迁至福陵近旁 。太宗时追封直义公,配享太庙。顺治十六年(1659年) 及康熙九年(1670) 分别为之御制碑文。追录“开国佐命第一功臣” 。

塔拜墓俗称“塔王坟”,位于东陵区(今属浑南区) 上满堂沟西山 ,此山名“九凤山 ”。墓地原有“大跨栏一所”(应系砖筑墓园) 、“小跨栏一所”,大者为塔拜墓,小者为其子额克亲墓 ,又称“大贝勒坟 ”。附近还有其后人富遵 、伊勒图等人的墓葬 。墓地上原立有顺治十年(1653年) 立御制“九眼透龙”石碑一甬。“文革”期间 ,塔拜等墓被毁。塔拜为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万历十七年(1589年) 二月十八日生于费阿拉 。其母为庶妃钮祜禄氏,天命十年(1625年) 从征东海呼尔哈部有功 ,授以三等甲喇章京,天聪八年(1635年) 晋一等甲喇章京,不久封三等辅国将军。崇德四年(1639年) 八月卒 ,年五十一岁。顺治十年(1653年) 追谥慤厚 。

汤古岱墓在福陵北三里长岭子,俗称“公爷坟 ”,并以此为村名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家村,属东陵区(今属浑南区) 英达乡 。墓地“原修大跨栏一所,四周花墙百丈有余。明堂宫门三间 ,两旁看壁各二,内有小跨栏三所。”墓地原立有墓碑四甬 。1900年,俄军侵占盛京时 ,墓地建筑及树林被毁。“文革”期间 ,墓地被平,如今,墓地仅存一巨大的龟趺座。汤古岱系太祖第四子 ,与塔拜同母,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 十一月初四日 。天聪初年授固山额真,从二贝勒阿敏攻永平、滦州失败 ,被降为庶人。天聪八年(1635年) 被重新起用,授为三等梅勒章京,崇德四年(1639年) 封三等镇国将军。崇德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卒 ,年五十七岁,追谥克洁 。有子二:长曰穆尔察,封镇国将军 ,谥恪恭;次子聂克塞,封镇国将军。

扬古利墓在沈阳城北十一里,于洪区陵东乡上岗子村 ,为昭陵的左配墓 ,俗名“妈妈坟 ”。原有墓垣、享殿 、坟冢、墓碑等,今已湮没无存 。据《奉天通志》记载,碑一 ,建于崇德二年(1637年),碑题“开国辅运推诚宣力上公杨古里追封忠勇王 ”;碑二,立于康熙三十九年(1770年) ,碑题“御制开国佐运功臣武勋王杨古里碑”。二碑均为“杨古里”,而《清实录》《盛京通志》皆作“扬古利 ”,实因清初以汉字音译满人姓名无定字所致。扬古利为开国元勋 ,姓舒穆禄,隶正黄旗满洲 。太祖为表彰其功绩,命位列八贝勒之后 ,统左翼兵,授一等总兵官 。太宗时,晋超品一等公 ,世袭罔替。崇德元年(1636年)从征朝鲜 ,被鸟枪击中,伤重而逝,享年六十六岁。

图尔格墓在沈阳城东十五里东陵区(今属浑南区) 英达乡山梨村北山坡上 。图尔格为额亦都第八子 ,与其父葬同一地。少从太祖征伐,尚和硕公主。太宗时,位列八大臣 ,授内大臣 。

达海墓碑

达海墓达海是后金时期满族的著名学者,姓觉尔察氏,隶正蓝旗。达海通满汉语 ,太祖时将其召直文馆,负责文翰起草工作,参与内外机密大事。太宗时奉命对老满文进行改革 ,使满文臻于完善 。天聪六年(1632年) 六月病逝于沈阳,年仅三十八岁。葬于沈阳城东南五里,因墓地立有三甬石碑 ,民间俗称这个地方叫“三筒碑”。1933年 ,当时的奉天省教育厅将三甬碑搬到沈阳故宫院内保存,后又迁到伪满国立博物馆(原汤玉麟公馆),解放后归辽宁省博物馆保存 。辽宁省博物馆迁新馆后 ,经省文化厅批准,达海墓碑暂移至盘锦碑林保管。三甬碑,一为诰封达海碑 ,系康熙四年(1665年) 达海四子常格、孙禅布所立;二为敕建达海碑,系康熙九年(1670年) 达海孙禅布所立;三为诰封钮祜禄氏墓碑,系达海长兄为其母钮祜禄氏所立。

安费扬古墓在沈阳城西十里揽军屯(《盛京通志》作“兰家屯”) 。墓地上原有石碑 、坟冢等 ,当地人称为“大坟 ” 。日伪时期,在墓地附近修建机场,墓碑被太清宫购去做石料。太清宫与铁刹山三清观有些经济纠葛 ,三清观道长卢向阳要在铁刹山下上茅庵村建造积善寺,为了取媚伪满皇帝溥仪,他计划在积善寺中立清朝功臣碑 ,于是作为交换条件 ,将安费扬古墓碑从太清宫要去,并运到铁刹山下。不久,伪满倒台 ,卢道长的计划没有实现,安费扬古墓碑从此在铁刹山下长卧不起 。1986年,本溪县政府派人将此碑扶起立好 ,并妥善加以保护。墓碑为红色大理石制成,螭首龟趺,通高4.2 米 ,碑身高2.1米,宽1.1米,厚0.32米。碑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 十二月初四日立 ,碑题“与五臣同固山额真邵科罗把图鲁谥敏庄安边我碑文” 。安边我即安费扬古,姓觉尔察氏,隶镶蓝旗满洲 ,世居瑚济寨。早年追随太祖起兵创业 ,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太祖嘉其勇,赐号硕翁科罗巴图鲁(超众的勇士)” ,任命为开国佐运五大臣之一 。天命七年(1622年) 卒,年六十有四。顺治十六年(1659年) 立碑,谥敏庄。

安达里墓在沈阳城西北十里 ,是昭陵的右配墓 。安达里姓颜扎氏,叶赫人,隶正黄旗满洲。努尔哈赤征叶赫时归附 ,被授为牛录章京。皇太极时晋升三等甲喇章京 。安达里出身微贱,受太宗知遇之恩,太宗死后自愿为太宗殉葬 ,被葬于昭陵西,为昭陵的右配墓 。墓地建有墓垣、坟冢,墓前有石桌、五供 、享殿等 ,并有罗、傅两姓为其守护 ,村庄因此俗称罗家坟。顺治十一年(1654年) 五月,为旌表安达里身殉的忠义之举,特追赠安达里三等阿思哈哈番 ,并照一品品级敕建墓碑。此碑1957年于昭陵红墙外发现,为妥善保护,迁移至沈阳故宫保存 ,墓地遂湮没 。1986年7月,沈阳市皇姑区二建工程队施工时,在北陵公园西门西三百米处发现安达里墓。墓室距地表不到一米 ,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南北向,平面呈凸字形 ,南为墓门,北为墓室。整个墓用白灰掺沙灌筑,十分坚固 。墓底用两层砖铺地 ,中部有一腰坑。墓为火葬 ,出土遗物七件:骨灰罐三件、绿釉碗一件 、绿釉盘一件、银铲一件、方形石墓志一件。墓志为墨地朱字,可惜出土时已漫漶不清 。

安达里墓碑

超哈尔墓在沈阳城东十五里山梨村。《沈阳县志》作超合罗,额亦都第十五子。崇德二年(1627年) ,晋议政大臣;三年授礼部参政,五年转兵部;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 ,殁于阵,晋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其长子格赫礼袭 。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果壮,以一品大臣例,立碑墓道。

车克墓在沈阳城东喇古屿。车克又作彻克 ,姓瓜尔佳,隶镶白旗满洲 。崇德三年(1628年) 授户部副理事官,顺治五年(1648年)擢户部侍郎 ,八年改都察院参政 ,寻晋户部尚书,九年,列议政大臣 ,十年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十二年擢秘书院大学士,十三年复任户部尚书 ,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十七年迁礼部尚书 。康熙十年(1671年) 卒,谥文端。

锡罕墓在沈阳城东古石沟。锡罕世居栋鄂 ,以地为氏 。父伦布,以所部四百人来归,太祖赐名鲁充素。锡罕 ,其长子也。授世职为骑都尉 。天聪元年(1627年) 从大贝勒阿敏征朝鲜,战殁,晋二等轻车都尉。

觉罗色勒墓在沈阳城西五里。《盛京通志》作色埒 。隶镶黄旗满洲 ,武功郡王礼敦之孙 ,初任佐领,列十六大臣,不久 ,进列八大臣,任都统;崇德元年,攻朝鲜有功 ,授骑都尉;三年兼任吏部右参议。顺治元年升内大臣,四年,屡晋爵至二等子 ,八年晋领侍卫内大臣。十四年卒,谥勤慤 。

舒赛墓在沈阳城西十五里。姓萨克达,隶镶蓝旗满洲。以功加二等轻车都尉 ,晋爵至三等男 。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 。崇德六年(1641年) 病逝。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壮敏(《沈阳县志》作壮勤),立碑墓道。

西喇布墓在沈阳城小南关外 。《沈阳县志》作西喇把 ,世居完颜部 ,以地为氏,隶镶红旗满洲。太祖创业之初,率部来归 ,管佐领事,在理事大臣之列。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征富勒佳齐 ,以身挡飞镝,重伤而殁 。恩恤三等轻车都尉世职。顺治十二年(1655年),追谥顺壮。

何和里墓在沈阳城南六十里 。隶正红旗满洲。何和里先世为栋鄂部长 ,因以为氏。太祖时率部来归,尚固伦公主,授一等大臣 。何和里事太祖三十余年 ,与费英东 、额亦都 、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抒诚宣力,佐命之功为多 ,授爵三等子。顺治中 ,追谥温顺。

和硕图墓在沈阳城南五十里 。何和里第四子,袭父爵为三等子 。太祖爱其才,以贝勒代善女妻之 ,封和硕额驸。太宗即位,任都统。后以功晋三等公 。天聪七年(1633年) 卒。顺治十二年(1655年),追谥端慤。

明安墓在沈阳城北五里老鸹堡 。碑一坟四 ,今俱不存。明安,姓博尔济吉特。初为蒙古乌鲁特部贝勒,天命七年率部来归 ,授以三等子,隶满洲正黄旗,顺治初 ,晋爵至二等伯,十一年卒,谥忠顺 。

阿兰珠墓在沈阳城南八十里光山屯。父阿格巴颜为屯长 ,率所部归太祖 ,旗制定隶镶红旗满洲。阿兰珠授牛录章京,后擢扎兰固齐 。从征乌拉,殁于阵。恤赠三等甲喇章京。

伊逊墓在沈阳城北五里 。伊逊为扬善三弟 。早从征伐 ,屡有功,任为参领。太宗即位,与扬善并列理事大臣。天聪三年(1629年) ,从攻遵化,炮伤其臂,授世职为三等轻车都尉 ,寻擢兵部承政,七年兼护军统领 。崇德四年(1639年) 兼副都统、工部承政。八年卒。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襄壮 。

图鲁什墓在沈阳城北柳条湖侧。姓伊尔根觉罗,隶镶黄旗满洲 ,以世职管牛录事。天聪五年(1631年) 从攻大凌河城,俘明兵备道参政张春等,特升前锋统领 ,加三等男 。八年略宣府 、怀远 ,飞矢中腹,力战不休,以重创卒于军。初 ,图鲁什以功赐号硕翁科罗巴图鲁,至是阵亡,赠三等子世职。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忠宣 。

卫齐墓在沈阳城北十里。《沈阳县志》:清三等阿达哈哈番、盛京八门总管 ,谥端勤。

楞鄂礼墓在沈阳城北十里瓦子窑 。《沈阳县志》作冷格里 。武勋王扬古利仲弟。太祖时授骑都尉,晋一等男,任副都统。太宗即位 ,列十六大臣,晋都统,为八大臣 ,天聪八年(1634年) 卒,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武襄 。

纳尔察墓在沈阳城北瓦子窑。《沈阳县志》作纳尔臣,姓钮祜禄 ,隶镶黄旗满洲。以军功授骑都尉世职 ,在十六章京之列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从征乌拉,以功升副都统 ,寻攻沙岭,战殁。

恤赠轻车都尉。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端壮 。

达珠瑚墓在沈阳城北十里二台子。《沈阳县志》作达诸护,姓兆佳 ,隶正蓝旗满洲。太祖时来归,初以军功授佐领,从征叶赫、乌拉诸部 ,加三等男 。天聪年间,擢列十六大臣,佐理镶黄旗事。又从征东海瓦尔喀部 ,大获而归,后为俘卒所害。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襄敏 。

伊尔登墓在沈阳城北十里毛君屯 。伊尔登,弘毅公额亦都第十子。天命初 ,累功晋三等男。太宗即位 。列十六大臣 ,崇德四年(1639 年) 从攻杏山城有功,列议政大臣,兼内大臣。顺治元年(1644年) ,累加二等伯。康熙二年(1663年) 卒,谥忠直 。

博尔晋墓在沈阳城西南十里码头。世居完颜,以地为氏。太祖时来归 ,任佐领,隶镶红旗满洲 。从攻沈阳 、辽阳,以功晋参领。天命十年擢副都统 ,寻与理事大臣之列。太宗即位,擢都统 。累功授一等男,寻卒。康熙三年(1664年) 追谥忠宣。

雅希禅墓在沈阳城东北十里曾家屯 。雅希禅 ,隶镶黄旗满洲 。

其先世居玛佳,以地为氏。太祖取辽阳,以功晋三等男。天命八年(1623年) 卒 。顺治十二年(1655年) 追谥敏果。2006年6月在大东区二台子铸玻巷发现清代残碑 ,存四十七字 ,其中有“谥曰敏果 ”等字,应是雅希禅墓碑。

敦达礼墓在沈阳城西北十里 。姓郭尔罗斯氏,隶镶白旗满洲。孩提时便被选入太祖家 ,专门服侍第八子皇太极。成年后,以服侍皇子有功,被赏给十三户奴仆等财产 。太宗即位后 ,将他赐给肃亲王豪格,并赐以牛录章京世职,掌管肃亲王府。太宗逝世后 ,敦达里自愿为其殉葬,葬于昭陵西侧。为表彰敦达礼的忠义,特赠以三等甲喇章京世职 ,世袭罔替 。

芬古墓在沈阳城西十里皇姑屯。芬古,舒尔哈齐第八子,随太宗伐明、征朝鲜俱有功 ,晋固山贝子 ,崇德四年(1639年) 五月,坐收外藩蒙古银罪,削爵。八月复封辅国公 。八年(1643年) 十月驻防锦州 ,十二月卒 。

吴礼勘墓在沈河区文化路河湾村(大孤家子)。此地濒临河湾,墓碑早被泥沙掩埋。1973年当地群众发现石碑,上有“一等精奇尼哈番光禄大夫吴礼勘”等字 ,立碑时间为康熙元年(1662年) 九月吉日 。估计吴礼勘墓应在附近。吴礼勘,《清史稿》作武理勘,有传。姓瓜尔佳氏 ,太祖初年来归,隶满洲正白旗,为牛录额真 ,后为噶布贤噶喇昂邦 。天命四年(1619年),以二十余骑击退明李如柏军。不久卒,太祖叹:“武理勘从朕摧锋陷阵 ,几死者数矣!”碑文记吴礼勘出征朝鲜、三围锦州等 ,以功晋一等精奇尼哈番,可补《清史稿》之简。

吴礼勘墓碑

鄂谟克图墓在沈阳城西十五里 。鄂谟克图,《清史稿》作鄂莫克图 ,姓纳喇氏,自叶赫部归太祖,隶满洲正蓝旗 ,初为摆牙喇壮达。崇德三年(1638年) 七月以功授兵部理事官,五年授噶布贤噶喇昂邦,七年晋二等参将。顺治二年(1645年) ,从英亲王阿济格定山西,败李自成,授一等甲喇章京 。三年从肃亲王豪格下四川 ,讨张献忠,屡战皆捷,加授半个前程 ,晋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十一年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三年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 卒 ,享年七十八。乾隆初,定封一等男。《沈阳县志》谓:清副都统,谥壮勤 。

巴拜墓在沈阳城东七十里 。

鲁克什墓在沈阳城东一百二十里。

恩格德里墓在沈阳城西平罗街道上蒲河村北坡上。恩格德里(《盛京通志》等作“恩格德尔 ”) ,喀尔喀蒙古,姓博尔济吉特氏 。由于恩格德里最早与后金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努尔哈赤将已故胞兄舒尔哈齐的第四女当作自己的养女嫁给恩格德里 ,因此被称为“恩格德里额附”。在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后,努尔哈赤把沈阳平罗堡的汉户四百三十丁赐给了恩格德里,后又邀请到后金居住。于是 ,天命九年(1624年) 二月,恩格里德偕其妻及弟归服后金,迁至辽阳居住 。为此 ,努尔哈赤又给予很多恩赐 ,崇德元年(1636年) 五月,恩格德里死于盛京,被葬于他的领地 ,顺治十四年(1657年) 赐谥“端顺”,按一品大臣规格立碑;雍正三年(1725年) 追封三等公,加谥“顺义 ”。今墓葬已遭破坏不存 ,唯有汉白玉制成的满汉两体文碑还立于墓前。

关于“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雨僧的头像
    听雨僧 2025年09月03日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听雨僧”

  • 听雨僧
    听雨僧 2025年09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听雨僧
    用户090303 2025年09月03日

    文章不错《中国的古墓现在还有多少没有被盗过啊》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称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