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

网上有关“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六祖坛经 般若品》中有这样一段:

善知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 ,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 ,离性无别佛 。

第一句是对梵语的解释,“摩诃 ”意为“大”;“般若”可理解为“智慧 ”;“波罗蜜 ”意为“到彼岸”。‘大智慧’是因,‘到彼岸’是果。《心经》中有一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多’意为‘精进’,全句可理解为:按照大智慧不断精进就能到达彼岸 ,这样心里就无甚挂碍 。

‘心行’有两种含义:1)直译为‘内心的体认或悟证’;2)详细理解,会发现‘心行’含有一个过程逻辑:心,即价值观有改变。价值观有改变 ,则动机会改变;动机一变 ,则态度会改变;态度一变,则行为会改变;行为一变,则结果会改变。这个逻辑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意识(价值观)的变革是人才管理与开发的始端,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大学》语‘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口念心不行 ”,我们常看到整日念经的信佛人 ,但光是机械地念佛,不去悟佛理、行佛道,那都是妄想妄为!其实与其念佛 ,不如学佛。前段中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 ,万劫不得见性 ,终无有益”,光说不练 、知而不行,就像光是嘴巴念叨着各种食物 ,但不真正去吃,肚子还不是空空如也吗!

明朝憨山德清诗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谈论说也徒然。”正是此意!

“口念心不行 ”导致什么结果?“如幻如化、如露如电”语出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此句中隐藏了一个逻辑:口念心不行,就是不悟;不悟,就导致见的都是实相 ,也即是有为法;而一切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心经》云“诸法空相 ”,我们所接触到一切有为法 ,均不是实的 ,都是虚的,如梦如幻般地时有时无 、如露如电般地转瞬即逝。

所以,把这个物质世界慢慢看虚的过程 ,就是修行人开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越来越豁达 、人越来越解脱、人越来越愉悦、人越来越心净 。

? 2017/2/12@撄宁斋

学佛以后如何去度身边的众生

万行就是“修行的行门多”,万行是指对六度的实践 。六度万行是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径 ,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完成这六种功德,去除业障,就能够成佛。

六度也称为“六波罗蜜” ,是指六种修成功德的方法。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到彼岸 。六度就是六种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彼岸 ”就是清净的世界。

六度:布施到彼岸 、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 、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

扩展资料:

这六度一是布施,也就是要把自身拥有的或者知道的施予给别人。除了财物和肉身的施舍 ,还包括对佛法的传扬和信心的给予 。只有布施才能除去贪嗔。

二是持戒,包括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 ,饶益有情 ,只有持戒才能除去恶业。

三是忍辱,也就是出于有情众生的缘故,不把任何对自己或者教义的侮辱放在心上 ,要坦然面对苦难,始终都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只有忍辱才能除去嗔恚。

四是精进,也就是要勤奋修行 ,毫不懈怠,只有精进才能除去懈怠。

五是禅定,也就是心无杂念 ,不要被世俗迷惑颠倒 。只有禅定才能除去散乱 。

六是般若,也就是了解空性的智慧。只有般若才能破除无明和愚痴。

除了这些,在行六度的时候 ,不能另外有别的目的,比如追求地位、福报、名誉等 。万行就是指实践六行 、修身成佛的具体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很多,所以用“万行”来形容。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门:有布施 、爱语、利行、同事四事 ,来摄受众生 、度脱众生 。令众生得蒙胜益 ,欢喜愿乐接受菩萨的教化。这是菩萨慈悲心切,开设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

菩萨修布施行,能够以种种钱财物质 ,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头目、脑髓都可以施舍给予一切众生,满足众生的愿求 。不违逆人们的意志,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 ,令他们所求如意、离苦得乐。这样一来,众生就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

愿心 、愿力、愿王在佛教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菩萨修行一切法门 ,都是以愿为先导 。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就有四十八愿,一切诸佛菩萨 ,历代祖师都有许许多多的发愿文。

一切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四谛 、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六度 、四摄法、三心、四弘誓愿等一切诸法,都是以愿心为先导。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时 ,对燃灯古佛面前 ,对古释迦牟尼佛面前,每次都发了大愿,然后依愿修行 ,所以才能够成为释迦牟尼佛 。

百度百科-六度

学大乘佛教,应该了解四摄 、六度 。

四摄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六度是菩萨所修行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 、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度即渡之意。

佛家的六度: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

(彼岸 ,即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 。)

一、布施——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 、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 ,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 ,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二、持戒——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 。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说谎;不饮酒。

三 、忍辱——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四、精进——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

五、禅定——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 ,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六 、智慧——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 ,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佛家的四摄:第一是布施摄;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摄 ,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

一、布施——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 。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 ,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 ,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 、爱语——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 ,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 ,得住真理 ,故名爱语摄 。

三、利行——谓菩萨起身、口 、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 ,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 、同事——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 ,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 ,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 ,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深学可自行百度 。

愿佛光普照,法喜充满。

阿弥陀佛

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靖柏迎蕾的头像
    靖柏迎蕾 2025年09月01日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靖柏迎蕾”

  • 靖柏迎蕾
    靖柏迎蕾 2025年09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

  • 靖柏迎蕾
    用户090104 2025年09月01日

    文章不错《无为——大智慧到彼岸(关于无为——大智慧到彼岸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称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