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孟子简介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孟子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孟子(Mencius)(前385年?-前304年?)名轲 ,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 ,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 ,其主要主张有“仁政 ” 、“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 、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 。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 ,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 ”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 ,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孟子周游齐、晋、宋 、薛、鲁、滕 、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 ”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 ,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 ,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 。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 、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 、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 ”,主张“仁政” ,并以此到齐、梁、鲁 、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 ,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 ,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 ”,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 ”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 ,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 、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 ,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 ,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 ”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 ”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学说要点
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 、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 。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於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 必须效法先王(禹、汤 、文、武、成王 、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 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 又要「尊肾使能」。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 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 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当作纳税, 因此, 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 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颢、程颐、陆九渊 、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 、禺、文王、武王 、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
孟子的名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 《孟子·离娄上》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 、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 ,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 ,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 ,孟子在邹 。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 ,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 七岁:公元前383年 ,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 八岁:公元前382年 ,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 ,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 ,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 ,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 ,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 ,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 ,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 ,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 。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 、韩伐魏 ,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 ,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 ,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 。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 ,魏迁都大梁 。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 。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 ,周显王六年 。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 ,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 。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 ,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 。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 ,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 、宋、卫、韩君朝魏 ,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 。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 ,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 。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 。韩侯朝魏。秦败魏 ,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 。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 ,周显王十七年 。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 ,周显王十八年 。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 ,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 ,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 。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 ,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 ,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 。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 ,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 ”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 。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 ,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 ,孟子以“我无官守” 、“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 。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 ,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 ,行圃田之水 。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 。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 ,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 。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 ,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 。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 、蜀朝秦。
孟子在齐 。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 ,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 。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 ,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 ,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 。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 ,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 。秦败魏 ,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 ,周显王三十九年 。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 ,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 。孟母仙逝 ,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 ,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 。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 。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 ,周显王四十五年 。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 。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 。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 ,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Mencius
Men.ci.us
AHD:[m?n“sh?-…s] 原名 Meng.zi[m÷ng“z?“] (4世纪) 公元前
D.J.[6men.i8*s]
K.K.[6mWn.i*s]
NONE(无词性)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er who taught that man is innately good and that one's nature can be enhanced or perverted by one's environment.
孟子:中国儒家哲学家,认为人生而具有天赋的“仁心 ”,一个人的善与恶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
原文: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
翻译: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他不来的)原因。
附:
出自《晋书·乐广传》
原文: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 ,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 ,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翻译:乐广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好长时间没有登门。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 。客人回答说:“上次在府上,承蒙赐酒。正要喝的时候 ,突然发现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厌恶。饮了这杯酒后就生了病 。”乐广发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蛇的图案 ,他猜测客人所说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于是又宴请这个客人。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对客人说:“酒中还见到什么没有?”客人回答说:“和当初见到的一样,仍有蛇的影子 。 ”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 ,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关于“孟子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静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孟子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孟子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孟子(Mencius)(前385年...
文章不错《孟子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