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
梅尧臣 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 ,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 ,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及注释
1 、墅:田庐、圃墅 。杳:幽暗,深远 ,看不到踪影。
2、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3 、窣地:拂地,拖地 。窣,突然 ,出其不意。
4、王孙:贵族公子。这里指草。多年生,产于深山 。
赏析
这是一首咏草词,全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 、神态的描绘 ,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 ,突出青草有情,而路人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 ,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露堤平 ,烟墅杳。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 ,通过雨后万物澄澈 、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三句 ,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 ,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 ,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 ,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刚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 ,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以上 ,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接长亭,迷远道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意 。接下来堪怨王孙 ,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 ,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 ,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 ,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 、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沈香
《苏幕遮燎沈香》
作者:周邦彦
原文:
燎沈香,消溽暑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注释:
1、燎(lio):细焚。
2、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 ,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 ,其香味可辟恶气 。
3 、溽(r)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
4、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5、侵晓:拂晓 。侵 ,渐近。
6 、宿雨:隔夜的雨。
7、清圆:清润圆正 。
8、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9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 ,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 。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 ,故称之。
10、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11、楫(j):划船用具,短桨。
12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 ,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 ,荷花的别称。
翻译: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 ,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 ,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 ,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 ,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 ,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 ,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一起写静境 ,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 ,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 ,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 ,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 ,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 ,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 ,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 ,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 ,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 ,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 ,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 ,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 ,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 ,境界淡远高超 。周邦彦的词以典雅着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 ,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草白居易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 、离离:历历 ,分明的样子 。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 ,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 ,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
草的诗意
草的诗意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 ,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 ,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 、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 ,
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
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
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 ,
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 ,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 ,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 ,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 ,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 ,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 ,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 ,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 ,便不能生发出三 、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 ,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 ,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 ,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 ,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 ,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 ,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 ,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 ,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 ,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 ,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 ,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 ,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 、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 ,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 ,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 ,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 ,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 ,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 ,古原 、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 ,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 ,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关于“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和梦幻”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碧云天,黄...
文章不错《周邦彦 苏幕遮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