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纸质媒介能否消亡”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纸质媒介能否消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以数字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所谓新媒体广泛出现后,不少人认为纸质媒介前景不妙 。有人预测:50年后纸质文献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
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文献了。
[1](69)还有人断言:由互联网和手机结合而成的网络文化确实具有一“网 ”打尽的超强能力 。尽管网络文化“通吃”所有文化形态的情况目前尚未启幕,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150)这些观点,与西方一些专家关于媒介发展的推想不谋而合。纸质媒介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在网络传播来势凶猛的当下和不断发展的未来,纸质媒介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 ,它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建设 。一自从东晋时期纸基本上取代了简牍到上个世纪后期新媒体的出现,纸质媒介一直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质媒介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传播功能 ,而是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建构着人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生命,与人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读书人最喜欢自己的书斋 ,无论怎样布置,书是少不了的 。那一架架一柜柜的书,就是书斋主人的贴身伴侣 ,精神性命。“如果没有什么事扰乱心神,人应该经常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 ,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3](136)这里说的似乎有些古人的味道,其实现代人也是如此 。现在 ,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们,也要辟出一个空间 ,里边摆上装帧精美价格昂贵的书。为了阅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 。
书本固然可以传递知识,摆脱了现实功利目的的读书却不单纯为了获得知识 ,而是出于习惯,看重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蕴含的乐趣。花前树下,湖边草地 ,都是读书的好场所。“或在一个雪夜,一个人坐在炉边,炉子上的锅子丝丝地响着 。身旁放着一袋好烟草,一个人拿了十来本哲学 、经济学、诗集、传记 ,把它们堆放在榻上,于是闲适地拿几本来翻翻,于是平静地拿了当时引起他的兴趣的一本来看。 ”[4](107)这是林语堂笔下的读书之乐;余光中则兴致盎然地谈到了他对书的艺术形式的喜好:“大多数的书呆子 ,既读书,亦玩书。读书是读书的内容,玩书则是玩书的外表……一本印刷精美 、封面华丽的书 ,其物质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我所以买了那么多的英文书,尤其是缤纷绚烂的袖珍版丛书,对那些七色鲜明设计潇洒的封面一见倾心 ,往往是重大的原因……资深的书呆子通常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 。他们爱坐在书桌前,并不一定要读哪一本书,或研究哪一个问题 ,只是喜欢这本摸摸,那本翻翻,相相封面,看看插图和目录 ,并且嗅嗅(尤其是新书的)怪好闻的纸香和油墨味。就这样,一个昂贵的下午用完了。”[5](133)这类读书、赏书的精神、喜好,已经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生活了 ,而是形成了习惯、品性,内化为人的生命 。即不光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生存。而一旦某种行为方式形成了习惯 、癖好 ,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时,要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新媒体固然发展很快 ,也有纸媒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要想让读书人舍弃他视为性命的书,而从网络、从电子出版物中获取他在纸质媒体中得到的快乐 ,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是难上加难 。我们无法想象书斋里只有一台电脑 、一摞光盘;更无法想象一个读书人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操作着一台现代化的阅读器。不是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而是人难以改变他的审美兴趣、阅读习惯。
不少人都认为现在读书的几乎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几十年之后,这些人不在了,纸质媒介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这种判断有些简单。不要说传统 、习惯这类东西不会随着人的消亡而消亡 ,就拿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不读纸质书吗?尽管他们从小学甚至学前起就接触新媒体,也还是纸质书刊的使用者 ,而且也受着喜欢纸媒的祖辈、父辈的影响。他们生活的是一个新老媒体共存的时代 。有资料证明,法国有三分之二的图书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这说明尽管进入了网络时代,法国青少年仍然喜欢纸质媒体。
[6]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空间虽然被新媒体占据了一大部分 ,但若说他们已经与纸质媒介绝缘也是不合乎实际的。二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灵活动态、简捷直观 、信息丰富、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 、传受双向互动,等等 。因此 ,纸质媒介的维护者便往往也抬出纸媒与之相应的特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其实这种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它并未涉及问题的实质。好比是骆驼和羊的童话,到头来 ,还是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 。所以,我们暂时先放开新老媒体孰优孰劣的比较 ,而是先看看新媒体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又一次成功,是人的力量的体现 ,所以人们给予了它高度的评价 。不仅认为它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而且认为它体现了人对偶然性的克服,能增强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甚至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实现了自由和平等。这类观点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这在今天已经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米兰·昆德拉在《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中提到了胡塞尔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次著名讲演中所忧虑的欧洲人类危机。胡塞尔认为危机的根不是发源于当时,而是在现代的初期就已经看到了。“它们在伽利略、笛卡儿那里 ,在欧洲科学的片面性那里 。这些科学把世界缩小为一个简单的技术与算数勘探的对象,而把具体的生活的世界即他所说的
die lebenswelt
(生活的世界)排除在他们的视线之外。”[7](251)
米兰·昆德拉除了转述胡塞尔的观点,自己也认为是“科学的高潮把人类推进到各专业学科的隧道里。他越是在自己的学问中深入,便越是看不见整个世界和他自己 ,因而陷入藩篱。”
[7](251-252)
胡塞尔和昆德拉的话也许包含着更广阔的时空,但是由此观察新媒体与人的关系却正合适 。生活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动态存在,它仿佛是一个充满了噪音的空间 ,一个聚集着万千尘埃的场。想将其条分缕析地整理清楚,一个一个地弄明白,从而为人类玩弄于股掌之上是不可能的 ,原因就在于它是生活的世界。人的幸福或者说使命就是投身其中,去思考和探索已知的和未知的,过去的和现在的 ,时间的和空间的,短暂的和永恒的,从而使世界和我们自身更加丰富 。这之中 ,体验和询问当是生存于世的最佳途径。而新媒体却将生活复制缩小到了一张屏幕上。
新媒体有着自己的传播特征: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纸媒的诗性叙述方式,而采用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表述话语;网络页面常常充斥着简捷直观的图像信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局部信息传递为全息式取代;传受互动模式使批评失去了沉淀的时间,成了即时性话语 。这种简单化、平面化、模式化的传播—生活方式被昆德拉称为“缩减 ”,实施着“缩减”功能的正是与新媒体有着本质的相同的传播媒介:“这些东西是统一地球历史的代言人 ,它们把缩减的过程进行扩展和疏导;它们在全世界分配着简单化和老一套的能被最大多数,被所有人,被整个人类所接受的那些玩意儿。”[7](262)于是 ,在新媒体的裹挟中,人变得懒惰 、顺从、平庸、不思考,对自己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人的灵性被传媒的魔掌遮蔽了 。
与新媒体的全息性 、传播迅速、储存量大、传受互动 、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相比较 ,纸质媒介确实缺乏一些现代化的优势。然而,正是这种优势的缺乏,使它具备了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新媒体的目的在于招徕观众 ,某种程度上,说它哗众取宠也不过分 。即使是原创性的网络写作,键盘一敲 ,也难以不想到网络的另一端——即时性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写作的功利性和浅表性。而真正的纸质写作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个人化行为,来自灵魂深处,所要揭示的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历史、现实、思想——一种颇具本质意义的深层的东西,以及对诗性生存的守护 ,并使自己和他人在揭示和守护中体验到生存的痛苦和快乐。他置身的不是一方狭小的屏幕之前,而是历史 、现实、未来三维时空;所追求的不是即时性的喧嚣,而是恒久、孤独 、厚重 ,并把这些提供给它的受众 。一些纸质写作者直到目前仍然本能地拒斥网络媒体,甚至刻意使自己的写作避开俗世的纷扰,寻一方宁静偏僻之地 ,都是为了守住灵魂,守住距离,守住诗性 ,守住生命。
人还需不需要孤独、寂寞、痛苦、愤怒?在当下普遍的平面化思维和浅层次生活中,这个问题很可能被视为偏激 、另类,其实答案是肯定的。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赫舍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应当隐退、幽居 ,以便倾听 。独处是对社会歇斯底里症的侵扰和惊吓进行必要的反抗,是治疗和康复的阶段。 ”[8](41)和当下大部分人甘愿活得平庸、平静 、随波逐流一样,另外一些人则不肯放弃对与之相对的一些东西的坚守,比如孤独、痛苦、思考 、冒险之类。因为它们同样是生命的需要 ,同样符合人性 。这些,都不是新媒体所能提供的。新媒体的不足,为纸质媒介的未来生存提供了条件。
也许有人会说 ,近年读书的人不是越来越少了吗?是的,据有关资料反映,近年阅读纸质媒介的人数确实在逐年下降 ,甚至演化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客观一点儿说,这不是纸质媒介之为“纸”的原因,更不能说从纸媒中退出或者不读纸媒的读者都到网络一边去了。这里有纸媒自身的质量问题。多少年来 ,我们的创作风气、学术风气和出版风气都不能说很正 。写作者追逐时尚,哗众取宠,编写出来的书刊不是浅薄庸俗、空洞无物 ,就是艰涩难懂 、不知所云。某种程度上已经深受流行媒介的影响,甚至沦为流行媒体;出版部门也充满了铜臭。纸媒读者的下降,正说明了读者对流行媒体信息的不满、抗拒。
我们不否认新媒体的优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纸质媒介的冲击力,而且是巨大、持久的冲击 。但因此就断言传统纸媒终将为新媒体所取代 ,还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纸质媒介与人的血肉相连的关系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使媒体之间相互取代,而在于使媒体服从人的生存之需要 。毕竟,媒体只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工具。参考文献:[1]匡文波.
纸质文献会消亡吗?[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8(4).
[2]尹韵公.
论网络文化[J].
新华文摘,
2007(15).
[3]凝石.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J].2007(2).
新媒体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电视 、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具体有:
1、手机媒体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 ,拥有声音和振动的提示,能够做到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 ,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
2 、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 ,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 。
3 、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 、视频、电子杂志等。网络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视服务器将传统卫星电视节目经重新编码成流媒体,经网络传输给用户收看的视讯服务;电子杂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 、、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的一种新媒体。
4、户外新媒体
户外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广告牌 、灯箱、车体等)的新型户外媒体 。户外新媒体以液晶电视为载体 ,如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 、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 、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的应用,或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相结合。
扩展资料:
新媒体根据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 ,可划分为精英媒体阶段 、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
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 ,这部分人多数是媒介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社会阶层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
2、大众媒体阶段
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 ,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到了大众媒体阶段 。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 、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一种大众媒体。
3、个人媒体阶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 ,且具备媒介特长的个体,开始逐渐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平台展示给受众 ,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百度百科-新媒体
关于“纸质媒介能否消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问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纸质媒介能否消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纸质媒介能否消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以数字为基础,以...
文章不错《纸质媒介能否消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