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 。如果技术进步停止 ,增长就结束。
一 、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 。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 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
(2) 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对该模型的不断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如下:
(1) 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总量生产函数有稳定的形式,生产率以一外生的不变比率增长。
(2) 技术进步产生于机遇 ,是外生变量。
(3) 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
(4) 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 。
(5) 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
三 、基本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长率 ,用G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用GK表示资本增长率,则有
Gy = aGL + (1-a)GK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在这个基本公式中 ,收入增长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种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 ,(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资本增长带来的。
另外 ,将上述公式两端同时减去GL,则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率,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长率 。右端中的“GK- GL”是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之差,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个工人所使用的资本的增长率。上述公式意味着:
1、 人均资本装备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资本数量不变 ,则人均收入水平不变;
2、在资本的边际产品大于0的条件下,提高人均资本装备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 ,如果劳动力增长率大于资本增长率,即人均资本装备率降低,那么人均收入水平将会下降 。
四 、主要观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1、 除了实际GDP及其增长率之外的一素决定人口增长。
2、 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 ,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3 、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 。但如果技术由于两个相关原因而停止进步,增长将停止。第一,技术变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资增加和资本积累。第二 ,资本积累最终引起降低资本收益的收益递减,而且,最终减少储蓄并放慢资本积累率。
4、 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 ,资本供给将增加 。
综上所述,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一直在增加资本需求,提高实际利率,并引起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只要有技术进步 ,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增长率波动是因为技术进步以可变的比率发生 。
五、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有经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术 ,而且,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以寻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实际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意味着 ,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趋同。在富国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迹象,但趋同是缓慢的,而且对所有国家而言 ,趋同看来并不明显 。
索洛等人认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 ,它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它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 ,或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 ”,认为人均实际GDP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择。而且,增长可以无限持续下去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 ,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一、代表人物:
斯坦福大学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提出了这种理论 ,但这种思想要追溯到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
二 、假定条件
1、 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
2、 技术进步是内生变量,发现产生于选择。发现新技术时,人们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但作出新发现的速度不由机遇决定 。它取决于有多少人寻求新技术以及他们如何迫切地寻找新技术。
3 、 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递增。
4、 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使经济均衡增长率表现为社会最优增长率。
5、 经济没有收益递减。
三 、基本模型:
1、 阿罗(Kenneth J. Arrow)模型(1962)
假定全经济范围内存在技术溢出,因此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 ,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善,将技术进步解释为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 。
2、 宇泽弘文(Hirofumi Uzawa):两部门模型(1965)
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源的教育部门 ,将索落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由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形式,并且经济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产要素,经济将实现平衡增长。
3 、 罗默(Paul M. Romer):知识溢出模型(1986)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
4、 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
假定存在全经济范围内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溢出造成的。人力资本既具有内部效应又具有外部效应。
5、 巴罗(Robert J. Barro)模型(1990)
这一模型又包括两个分支:公共产品模型和壅塞模型 。
假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政府服务使生产呈现规模收益递增,使经济得以实现内生增长 。
综合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有代表的几个模型,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如下:
1 、 经济可持续增长 ,并且是内生因素的作用。
2、 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意愿投资的结果。
3、 技术、人力资本有溢出效应,这是存在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
4 、 国际知识和贸易的流动 ,对一国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影响。
5、 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均衡增长通常表现为社会次优,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6、 经济政策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一般地 ,政府向研究开发活动提供补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7 、 普遍采用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法构建模型。
四、主要观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1、 利润刺激了技术变革 。
2 、 一旦作出了一种有利的新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个事实意味着,随着一种新发现利益的扩散,就可以得到免费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当它们被利用时人们并没有放弃什么。它们是零机会成本 。
3、 生产活动可以重复。如果一个企业增加自己的资本和产量 ,企业就有收益递减。但经济可以通过增加另一个相同的企业来增加其资本和产量,而且,经济没有收益递减 。
4、 在新古典理论中 ,在资本收益递减时,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率下降 ,直至它等于目标实际利率为止。在这一点时,增长停止了。但新增长理论并没有这种增长停止机制 。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率并不受影响。实际利率自然可以无限高于目标实际利率。只要人们可以进行使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的研究与开发 ,人均实际GDP就可以无限增长,增长率取决于人们创新的能力和实际利率 。
五 、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
“新经济 ”将成为经济理论界和研究机构的新课题和学术前沿。原因有二。
第一,生产率的内生化问题一直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供给学派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来看 ,还是从实践中的信息经济 、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目前的“新经济”,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至少对经济学家而言,就是生产率的内生化及其度量问题。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极限和经济周期微波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新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政策含义。例如,即便存在增长的顶部、失业的底部或扩张的极限,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它们在哪里 。因此 ,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有赖于把握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否则,与其自寻烦恼,还不如放弃陈旧的担忧 ,把自我牺牲性的先验性调整信条放在一边,顺其自然。对中国而言,实施宏观调控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都涉及到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问题。所以,“新经济 ”的发展对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将促进我们进一步加强生产率问题研究,加强对内生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 。
新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
1、 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知识、技术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 、 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 ,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起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3 、 新经济增长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方面的经济增长事实。
4、 新经济增长理论具有比较丰富的政策内涵 ,对各国政府制定增长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当然,没有绝对的真理。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存在缺陷:
1、 过于严峻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普适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巴罗模型中政府服务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一样大时,才能保证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
2 、 忽略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这一假定上 ,无法说明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乃武、金碚主编:《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朱勇著:《新增长理论》 ,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
4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8月
5 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4月
6 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
7 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 、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3月
8 樊明大:《新经济理论和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月3日
关于“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幻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新古典理论如何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内容很有帮助